第一百三十四章 别有用心的八大王(2 / 2)

躬安!”

另一边,刘娥只是扫了一眼寇准,然后便收回了目光。

关于寇准参宴的事,李杰早就给她打过了预防针。

并且,李杰还和刘娥讲明,此次召寇准入京,不是为了重新启用寇准。

而是为了让寇准发挥一下余热。

改革科举制度,不论成与不成,作为‘发起者’的寇准,必然会引来一片骂名。

这是必然的!

哪怕寇准是名满天下的老臣。

因为天底下的读书人太多了,而改革科举制度,又关乎到每一个读书人的切身利益。

凡是涉及到了个人利益,士人对寇准的评价难免会带上个人的主观色彩。

如此一来,寇准算是为官家挡了枪。

想通了这一点,刘娥对于寇准入京一事,也就没那么排斥了。

那场景,想想就觉得很畅快。

天下读书人那么多,寇准又能担得起多少骂名?

只是,唯一值得刘娥疑虑的便是,六哥该如何让寇准心甘情愿的担下骂名?

安安心心的留在西京养老不好吗?

其实,李杰的手段并不怎么高明,归根结底无非是四个字,利益交换。

寇准为官数十载,三起三落,似他这等人物,世间能够打动他的事物,怕是寥寥无几。

单单家族,估计也无法束缚住他。

不过,有一样东西,李杰可以笃定,必然能够打动寇准。

罢免丁谓!

寇准被贬黜,丁谓是其中的关键人物,能看着昔日的敌人受难,寇准多半是乐见其成的。

至于,丁谓没了,原先定好的新政策怎么办?

很简单!

换个人即可。

朝堂上的幸进之臣,又不是只有丁谓一个?

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什么无可取代的人。

没了丁谓,还有王谓,李谓。

即便加上‘能臣’这一标签,虽说找不出一大堆,但找出一两个,还是不成问题的。

远的不说,王钦若便是其一。

即使王钦若不行,钱惟演、吕夷简也是不错的选择。